讀三國志袁紹傳,最讓我拍案叫絕的,是袁紹取冀州的過程。
參與者:
袁紹(勃海太守)
韓馥(兾州牧)
公孫瓚(奮武將軍,封薊侯)
但是這三方裡,袁紹是謀劃的一方,韓馥是被算計的一方,公孫瓚則是被人拿來當槍使的一方。
雖然袁紹一方是謀劃的一方,但是,提出該策略的人,則是——逢紀。
英雄記曰:逢紀說紹曰:「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,不據一州,無以自全。」紹荅云:「兾州兵彊,吾士饑乏,設不能辦,無所容立。」紀曰:「可與公孫瓚相聞,導使來南,擊取兾州。公孫必至而馥懼矣,因使說利害,為陳禍福,馥必遜讓。於此之際,可據其位。」紹從其言而瓚果來。
逢紀給袁紹獻策的意思是,誘使公孫瓚來攻擊韓馥,公孫瓚來打冀州,韓馥肯定害怕,在這個時候,袁紹一方再派人去跟韓馥陳說利害,韓馥必然將冀州讓給袁紹。
這個計謀要想成功,有兩點,必須算準。
而這兩點,通通被逢紀給算準了!
正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,任何的謀劃,都存在變數。
但是逢紀的謀劃,抓準了要害,中途雖說有變數,卻不影響計畫的整體展開。
中途出現的變數:
馥長史耿武、別駕閔純、治中李歷諫馥曰:「兾州雖鄙,帶甲百萬,穀支十年。袁紹孤客窮軍,仰我鼻息,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,絕其哺乳,立可餓殺。柰何乃欲以州與之?」
從事趙浮、程奐請以兵拒之,馥又不聽。乃讓紹。
九州春秋曰:馥遣都督從事趙浮、程奐將彊弩萬張屯河陽。浮等聞馥欲以兾州與紹,自孟津馳東下。時紹尚在朝歌清水口,浮等從後來,船數百艘,衆萬餘人,整兵鼓夜過紹營,紹甚惡之。浮等到,謂馥曰:「袁本初軍無斗糧,各己離散,雖有張楊、於扶羅新附,未肯為用,不足敵也。小從事等請自以見兵拒之,旬日之間,必土崩瓦解;明將軍但當開閤高枕,何憂何懼!」馥不從,乃避位,出居趙忠故舍。
韓馥的部下們是反對讓冀州的,屢次勸諫,但結果就是,韓馥不聽。
若非逢紀算準了韓馥的性格,在面臨這些變數的時候,很容易出岔子。
逢紀的計謀值得參考,但又不可生搬硬套,因為這個計謀要想成功,還有一個大前提,那就是該計策只能用於袁紹,換了其他人,不一定成功。
為何?
計策要想成功,必須符合當時的環境,如果換了一個時間點,同樣的計策,不一定見效。
但是不論如何,逢紀的計策是成功的,相當的成功,付出的成本是零,收穫卻是一個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