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説這個話題之前,必須弄清楚一個常識,否則這個問題沒法談。
這個常識就是,誰掌權,誰負責。
好比,董卓敗亡,作為董卓勢力的責任人,董卓當然為他的勢力敗亡背負責任。
好比東漢王朝瓦解,皇帝當然背負主要責任。
同樣的,袁紹死後,如果讓袁譚繼承袁紹的基業,那袁氏後來的敗亡,則是袁譚的責任,而非袁尚的責任,但如果是袁尚繼承了其父的基業,那責任就是袁尚來扛。
這很重要,總不能你袁尚主政,讓袁譚背鍋吧?
是你袁尚把持資源,是你袁尚繼承父業,那麼所有的問題,當然是你來處理。
跟兄弟搞好關係,應該是袁尚主動,而非袁譚主動。
你要麼就乾淨俐落的,將袁譚殺了,要麼就真心誠意的拉攏,但這些你都沒做,袁尚作為掌權者,無法處理兄弟間的矛盾,導致袁氏敗北,即便袁譚有責任,但袁尚責任更大。
那麼就來分析,袁尚到底犯了哪些過錯?
典論曰:譚長而惠,尚少而美。紹妻劉氏愛尚,數稱其才,紹亦奇其皃,欲以為後,未顯而紹死。劉氏性酷妬,紹死,僵尸未殯,寵妾五人,劉盡殺之。以為死者有知,當復見紹於地下,乃髠頭墨靣以毀其形。尚又為盡殺死者之家。
袁紹死後,其妻不但殺紹之寵妾,還毀她們的容貌,到這裡,是劉氏的所作所為,接下來,袁尚幹了什麼?袁尚幫助劉氏,殺死那五個寵妾的全家。
這就是袁尚的表現,得到權力之後,立即配合劉氏,施展報復。
這是不是心胸狹隘?
我就問一句,你是袁譚,你看到自己的弟弟對待那五個寵妾及其家人的做法,你有什麼感想?你會不會兔死狐悲?你會不會覺得袁尚下一個就報復你?
我再問一句,假如你是袁譚,你有沒有安全感?沒有安全感,你會不會更加覺得權力的重要?更加想要爭奪權力?
太祖北征譚、尚。譚軍黎陽,尚少與譚兵,而使逢紀從譚。譚求益兵,配等議不與。
太祖渡河攻譚,譚告急於尚。尚欲分兵益譚,恐譚遂奪其衆,乃使審配守鄴,尚自將兵助譚,與太祖相拒於黎陽。
袁尚的所作所為,處處都是不能容忍兄弟。
你都繼承老爹基業了,肉已經給你吃了,你好歹給你的兄弟喝口湯。
袁尚不能容人,結果就是導致袁譚聯曹。
總不能,你袁尚單方面要求人家袁譚跟你和睦相處,結果你暗地裏想要做掉袁譚?你也未免把人當傻子了吧?只許你自己舉起刀子,還不需別人還手的道理?
尤其是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,袁尚不主動向袁譚釋放善意,這本身從根子上就是錯的。
那麼,如果我是袁尚,我該怎麼做?
我有兩個做法,要麼,在袁紹去世的那一刻,袁譚來奔喪的時候,立即除掉袁譚。
如果不想採取這種做法,那就果斷釋出善意,善待紹留下的五個寵妾,若劉氏殺了五個寵妾,那就善待五個寵妾的家人。
同時,主動給袁譚上表官位,因為即使你不主動上表,袁譚他自己也能自號車騎將軍。
愚以為,做事當果決,殺就殺到底,和就和到底。
結果袁尚既不在最佳的時刻除掉袁譚,給予袁譚幫助的時候又只給一半。
做事做了個半吊子,結果就是導致兄弟二人矛盾加深,最終敗亡。